
说起来,这架涡扇15还真是有趣。最早的时候,就被人称为“画大饼”,意味着幻想,无法实现;而这台歼15,也展现出了它的实力,它的一些技术,已经超过了美国的F119。怎么办?但这一次,它却安静了下来,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般。能够将“国产心脏”安装在中国战斗机上的引擎,在经历了一场争论之后,又重新回到了平静,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?
这件事情,还真是扑朔迷离。
这架歼15,是从“出道”开始的。大约在两千多年前,中国的飞机引擎并不强大,特别是飞机的“心脏”,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。要知道,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和稳定性,都是由引擎提供的。这就像是一个人的速度,取决于他的心脏是否足够强大。然而,想要制造出“心脏”,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它涉及到了材料、燃烧、控制等各个方面,任何一个环节的难度都非常大。任何一点差错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。
刚开始研发歼15的时候,很多人都对此表示了怀疑。有人说,我们甚至不能把“国产心”改成一架战斗机,哪来的世界一流的引擎?也有人认为,这种事情,根本就是扯淡,到底是什么人,能做出如此困难的事情?甚至还有人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来举例,说我们已经走不远了。说实话,没有人会乐观。
然而,歼15的研发小组对此充耳不闻,坚持了十多年。在这个过程中,这个工程也的确是碰到了一些阻碍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的问题。比方说,要让一台引擎在一千多摄氏度的温度下工作,同时又要保证平稳,这就相当于把一个人丢进了一个大熔炉中。这样的技术,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做到。在研制之初,由于推力不足,燃烧室寿命短,高压涡轮叶片易受损伤等一系列问题。
然而,在这种情况下,歼-15小组却是顽强地抗住了所有的困难,并将其一一攻克。大约在2015年,引擎才会显露真容。其推进力已经达到了18吨,推进比达到了9,远远超越了美国的F119。而且最关键的是,这艘飞船还有着一个可以进行超音速航行的功能,换句话说,一架战斗机,可以在不开启引擎的情况下,直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然而,这架涡轮-15战机的“高光”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。到了2022年,关于这一点的新闻就更少了。许多人都在想,这台引擎出了什么问题。怎么就没人再提这件事了?
事实上,使歼15 “沉寂”的理由是非常简单的。其一,是战略性的考量。既然是军用物资,自然要保持低调。毕竟,科技越发达,细节就越不能轻易透露给其他人。另一方面,美国也实现了其历史性的目标,那就是突破了外国在飞机引擎方面的垄断。
也就是说,歼15的问世,足以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世界级引擎的实力。
此外,从技术上讲,歼15的研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并非它的终点,它只是一个新的起点。其中涉及到的单晶涡轮叶片、高压比核心机等“硬核”技术,在航天发动机上也算得上是一把好手,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看。就拿这款歼15来说,无论是在使用寿命还是保养周期上,都是有待改进的地方。此外,中国还在研制新一代引擎,例如涡轮-30。此外,在民用方面,类似于“长江-1000”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中。
因此,“沉默”歼15并非一场失利,反而是一场比较低调的获胜。这不但使中国战斗机拥有了“国产心脏”,而且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从最初的怀疑,到后来的突破性进展,这架歼15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中国航天产业由落后走向领先的一个缩影。
与美国比较,中国在航空引擎技术上起步较晚,积累相对较少。尽管在研制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展,但是在发动机寿命和可靠性等方面仍有待改进。要知道,一台飞机的引擎,可不仅仅只有一项性能,还得具备在多种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,那才是世界一流的水准。
【网络热议】
这架F-15的事情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。也有人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“沉寂”:
“李明宇”道:“还是低调一点比较好,这可是军事设备,总不能什么东西都往外放吧。”
“王大海”却有了自己的想法:“这可是一次重大的突破,怎么就不能多做点广告呢?让所有人都见识一下,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,到底有多强。”
“陈小兰”吐槽了一句,“之前说要做蛋糕的,这下被打脸了吧?”
“赵建国”非常仔细地说道:“歼15是不错,但是这台引擎,并不一定要有足够的动力,还要看使用年限,保养费用等等。”
网络上的热议反应出一件事:歼15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但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,还要取决于后续的研发。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,有些人则期待着更好的结果。这样的争论还会持续吗?谁也说不清楚。
这架歼15的经历,让我们明白了一件事情:无论多大的难度,都是要攻克的。我们不能总是依靠他人,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科技,我们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立足。目前有涡轮15型,将来也许会有涡轮30型或更高级的。
但是,还有一个疑问:歼15的研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真的代表着我们与世界接轨了吗?若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,如何实现由“跟跑”向“领跑”转变?